1800+万桩仍喊“不够用”!全球最大充电网的尴尬与突围

发布日期:2025-11-03    浏览次数:2

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9月底,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(枪)总数达1806.3万个,同比增长54.5%。

这一规模已远超欧美等国家,当下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、覆盖最广的充电网络。

然而这份亮眼成绩单,却与现实场景形成尖锐反差: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“充电1小时、排队4小时” 成常态,城市核心区 “一桩难求” 与郊区 “僵尸桩” 并存现象普遍,车主的充电焦虑并未随基础设施规模扩张而消散。

这种“规模冠军”与“使用痛点”的矛盾,不仅暴露出我国充电网络在布局、运维、适配等方面的结构性短板,更折射出行业从“重建设”向“重运营”转型的深层课题——如何让1806万根充电桩真正发挥效用,成为破解新能源汽车出行焦虑的关键。

1

规模领跑全球:充电网络建设的跨越式发展

从2015年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》发布至今,我国充电网络完成了从“空白起步”到“全球领先”的蜕变。

这一跨越式发展的成就,体现在数量增长、网络覆盖和技术多元三个维度。

在数量扩张上,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9月底,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(枪)总数达到1806.3万个,同比增长54.5%。

其中,公共充电设施(枪)447.6万个,同比增长40%,公共充电桩额定总功率达到1.99亿千瓦,平均功率约为44.36千瓦;私人充电设施(枪)1358.7万个,同比增长60%,私人充电设施报装用电容量达到1.20亿千伏安。

此外,我国充电网络覆盖的广度持续拓展。

在城市端,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初步形成“5分钟充电圈”,车主寻找公共充电桩的平均时长仅需4.97分钟。

在乡村端,虽然目前充电桩整体覆盖率仍然较低,但相较于2020年不足1%的水平已有显著提升。

在交通干线方面,目前95%以上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能力,基本实现“逢服务区必建桩”的目标,彻底改变了新能源汽车“不敢上高速”的历史。

最后,我国充电技术供给正朝着“多元协同、智能高效” 的方向加速迭代。

从早期单一的交流慢充桩,到直流快充桩成为主流,再到如今智能有序充电、光储充一体化、V2G(车辆到电网)、兆瓦级超充等技术多点突破,我国充电设施已迈入“功率与智能双升”的新阶段,为破解充电效率与电网适配难题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
2025年以来,技术落地进程显著提速:在居民社区场景,智能有序充电技术通过“统建统服”模式实现规模化应用,我国多地采用AI负荷调度系统,在保障居民生活用电稳定的前提下,使老旧小区充电桩接入容量大大提升,彻底解决了 “装桩难、用电挤” 的困境;

高速公路领域,兆瓦级超充站密集落地,G4京港澳高速湖南段升级的1200kW超充桩,配合宁德时代骁遥电池,实现“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”,使服务区充电排队时长较去年缩短 70%;

光储充一体化站已从试点走向普及;V2G技术的商业化探索也取得实质进展。

多重技术的协同应用,正推动我国充电网络从“单一补能工具”向“智能能源节点”跨越。

2

结构性失衡:“不够用” 的核心症结

尽管规模位居世界第一,但我国“充电桩不够用”的抱怨始终存在。

深入分析可见,这种“不够用”并非绝对数量不足,而是源于多重结构性失衡导致的“相对短缺”,具体体现在空间分布、技术适配和服务质量三个层面。

首先,空间分布的“两极分化” 最为突出。

在地域维度上,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充电桩密集,而中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供给不足,乡村地区覆盖率更是低至个位数。

这种失衡使得新能源汽车在发达地区使用便捷,一旦跨区域出行或深入乡村,便会陷入“找桩难”的困境。

在城市内部,核心商圈、交通枢纽的充电桩“一位难求”,而部分老旧小区、偏远区域的充电桩却利用率低下,形成“忙闲不均”的鲜明对比。

同时,高速公路网络的覆盖仍有短板。

虽然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已达95%以上,但仍有10%的服务区尚未实现覆盖。

更关键的是,节假日期间的“潮汐式需求”彻底暴露了供给短板。

据交通运输部综合运输服务司发布的《2025年国庆假期出行数据分析报告》显示,今年国庆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达到5780万辆次,创历史新高。

其中,新能源汽车出行占比首次超过20%,达到约1250万辆,这使得原本满足日常需求的高速充电桩瞬间饱和,部分热门路段服务区甚至出现“排队四小时”的极端情况,这种周期性短缺成为车主长途出行的最大焦虑源。

第二,技术适配的“代际差距”正在扩大。

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升级,800V及以上高压超快充成为新车型的标配,但我国现有公共直流充电桩中,有许多仍是750V及以下的低压桩,无法支撑高压快充需求。

这种“车快桩慢”的矛盾,使得消费者购买的新车型无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,充电时间并未显著缩短。

同时,老旧充电桩技术落后问题突出,部分早期建设的设备因缺乏维护,已无法适配新车型的充电协议,进一步加剧了供给不足。

第三,服务质量的“良莠不齐”加剧了使用焦虑。

当下,“僵尸桩”问题已经成为行业顽疾,目前全国无法正常使用的充电桩占比已达10%,这些损坏失修的设备不仅浪费公共资源,更让急需充电的车主陷入困境。

同时,设备运维的滞后同样明显,由于哑设备占比超过30%,数字化程度低,运营商难以及时发现和修复故障,导致许多充电桩“看似存在,实则无用”。

此外,不同品牌充电桩兼容性差,车主往往需要安装多个APP才能使用不同运营商的设备,进一步降低了充电便捷性。

3

破局之路:从“够用”到“好用”的转型路径

当下,想要从根源解决充电桩“看似够、实则缺”的矛盾,就需要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。

通过规划优化、技术创新、模式升级和政策引导,从而构建起覆盖广泛、结构合理、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网络。

首先,科学规划是优化网络布局的基础。

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充电桩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十分有必要,运用平台模型进行多尺度、多要素模拟,从而合理谋划充电点位、模式和数量。

在空间布局上,既要补齐乡村地区和中西部短板,推动充电网络向县域和乡镇延伸;也要优化城市内部配置,在老旧小区、医院、学校等重点区域加密布局。

而针对高速出行需求,则应在热门路段服务区适度超前建设超快充桩,并建立节假日动态调配机制。

第二,技术创新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核心。

当下,加快推进充电设施技术升级是重中之重,应重点推广800V及以上高压超快充设备,逐步淘汰老旧低压桩,实现“车桩协同”发展。

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智能化运维技术,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手段对充电桩进行实时监测,将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小时级,降低哑设备占比。

此外,当下需积极推广光储充一体化、V2G(车辆到电网)等新技术,从而通过光伏发电、储能调峰实现充电网络与电网的良性互动,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营收益。

第三,运营商需要意识到模式创新是破解盈利难题的关键。

运营商应突破当前单一充电服务费的盈利模式,积极探索“充电 +”多元业态。

可以借鉴北京三里屯充电站“充电免停车费”的做法,通过与商业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;

也可采用“充电服务费+广告费”模式,利用充电桩屏幕资源获取额外收入。

而运营商还需意识到,这其中更具前景的是数据价值挖掘,运营商可以通过分析充电行为数据为车企提供用户洞察,为电网提供负荷预测,从而实现数据赋能增值。

同时,推动运营企业规模化发展也十分关键,这样就可以通过行业整合淘汰低效玩家,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。

第四,政策引导是规范行业发展的保障。

近日,六部委最新发布“三年倍增”计划,明确提出不仅要增量,同时也要增质。

据此,应加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充电设施建设、运维和安全标准,强制淘汰不符合标准的老旧设备。

此外,在各地补贴政策上,应从“补建设”转向“补运营”,以充电量、设备完好率等运营指标作为补贴依据,引导企业重视服务质量。

同时,要建立电网与充电网络协同发展机制,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电网规划,给予电网升级改造相应支持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用户体验提升才是最终落脚点。

当下还应推动充电服务平台互联互通,实现“一个APP畅行全国”,解决多APP切换的烦恼。

建立健全充电桩评价体系,鼓励用户对设备状态、服务质量进行评分,倒逼运营商提升服务水平。

此外,针对燃油车占位、充电价格波动等问题,可通过立法规范、价格监管等手段加以解决,保障新能源汽车车主合法权益。

4

展望未来:从“规模领先” 到 “质量领先” 的转变

综上,我国建成世界最大充电网络,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,但“充电桩不够用”的呼声提醒我们,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追求规模,更要注重质量。

从“有没有” 到 “好不好”,从 “够不够” 到 “爽不爽”,是充电网络建设必须跨越的关口。

随着政策引导持续发力、技术创新不断突破、运营模式日益成熟,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必将实现从“规模领先” 到 “质量领先” 的转变。

当每一位新能源汽车车主都能享受到“找桩快、充电快、服务好” 的便捷体验时,绿色出行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,为 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提供更坚实的支撑。

这场关乎数亿人出行体验的基础设施升级,仍在继续。



在线咨询
关注我们
联系电话
010-86487300
返回顶部
在线客服咨询